兩大民營醫療企業接連退市 看資本運作的兩面性
來源: 健識局、診所界 2023年06月12日 09:58

6月9日,“宜華健康”被深交所摘牌退市,成了2023年首個退市的醫療服務股。從巔峰時刻的240億市值到如今落寞退市債務纏身,背后是近20年的醫療投資滄桑變幻的行業縮影,也是白手起家攪弄投資浪潮的潮商企業家的跌宕人生,“潮汕資本教父”的醫療夢,暫時進入了低潮。

6月9日,宜華健康(*ST宜康)發布公告,稱因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股價低于1元,觸及強制退市機制,被深交所決定終止上市,并將在6月9日摘牌。曾經風光無兩從地產轉型醫療大健康的上市企業模板、巔峰市值超過240億元的宜華健康,在醫療環境變革和跨界并購泡沫破裂中走下神壇,成為2023年首個被退市的醫療服務企業。


宜華健康的誕生與成長,一直與資本運作密不可分,宜華健康的“高樓起”“宴賓客”“樓塌了”的醫療+資本運作歷程,也充滿了哲學辨證思想——可謂“成也資本,敗也資本?!?/strong>

宜華健康創始人劉紹喜被稱為“潮汕資本教父”,曾借款800元白手起家,一手打造了涉足居家建材、地產酒店、醫療健康、養老社區、專業投資的“宜華系”,宜華集團在最頂峰時期資產曾累計達850億,投資涉及120家公司,劉紹喜家族在2019年躋身《胡潤富豪排行榜》第531位,一時間成為敢于打拼的潮商代表。

在2014年前后,國務院相繼發布了《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實行市場調節價有關問題的通知》等文件,鼓勵企業、慈善機構、基金會、商業保險機構等以多種形式投資醫療服務業,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發展社區養老服務等風向。

在行業轟轟烈烈的轉型熱潮下,2015年宜華系最終決定押寶醫療大健康,將其大部分原有板塊資產進行兜售。

2014年起,宜華地產進行了超過10宗大型并購,將醫院后勤業務(眾安康7.2億)、醫院投資運營和腫瘤診療合作業務(達孜賽勒康12.7億)、醫療器械商(愛奧樂3億)、養老業務(親和源4億)等板塊納入上市集團中,幾大業務板塊的并購資金累計超過30億。

短短兩年之內,宜華健康的醫療板塊業務幾乎都是純并購式“移花接木”過來,一方面是產生了過高的溢價收購,過高的商譽為日后暴雷埋下了隱患。

此后,如同產生了蝴蝶效應一般,宜華健康總營收和利潤開始大幅度下滑,再加上當年對之前溢價并購資產進行的商譽減持,對過去收購的資產進行了約14億元的減值,占利潤總額的100.47%,讓宜華健康的利潤暴跌至谷底,虧損達15億。

經歷一系列的資本操作,仍舊未能挽救宜華健康的業績,2022年底,宜華健康負債超過40億,處于資不抵債的經營狀態。

“回顧宜華轉型醫療健康的歷程,它對產業的評估不足,或者說過于自信了?!被ヂ摼W趨勢觀察家、財經作家袁國寶說:“要知道,醫療產業回報率雖高,但相對投入也非常大,尤其是在對醫療健康產業不夠熟悉的情況下,押上了全部身家性命,這不應該是一個合格投資人做的事情,‘賭一次’的意味或許還更大些?!?/span>

珠海和佳醫療 反腐下難逃退市命運

無獨有偶,2023年6月5日,深交所發布公告,決定對珠海和佳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和佳醫療”)的股票終止上市,自2023年6月13日起進入退市整理期,退市整理期屆滿的次一交易日,深交所將對和佳醫療的股票予以摘牌。同步6月5日,*ST和佳(和佳醫療)發布公告稱,由于被事務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公司股票被終止上市。

經歷了連續兩年巨額虧損、股東挪用資金、財務造假等風波后,和佳醫療最終難逃退市終局。

令人尋味的是,和佳醫療暴雷的最根本原因,竟然與醫療反腐密切相關。

和佳醫療慘遭退市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股東通過各種違規手段,掏空上市公司。根據公開披露信息,蔡孟珂是和佳醫療的實際控制人,其從醫療器械代理起家,然后成立和佳醫療,進入腫瘤治療設備的研發領域。在2019年到2020年這段時間內,蔡孟珂通過預付款、融資租賃、員工個人借款等多種方式,從上市公司賬戶對外劃轉現金5.02億元,用于償還控股股東個人債務。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內,和佳醫療并未對上述的關聯方資金占有情況,向外界作任何的披露,直到2021年的年報審計過程中,亞太會計師事務所對公司年報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結論,這一事件細節才被外界所知曉。在整個2022年內,實控人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情況,沒有得到任何解決,因此和佳醫療的2022年度財務會計報告,再次被亞太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結論。至此,和佳醫療基金觸及深交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規定的“連續2年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表”的股票終止上市情形。

公司創始人郝鎮熙業界人稱“微波大王”,做電腦骨折愈合儀、多功能盆腔炎治療儀等微波設備起家,25歲時便成為百萬富翁。2011年,和佳作為“腫瘤微創治療設備第一股”上市。從微波到腫瘤消融,勉強算是沿著一個方向發展。那個時期的和佳,還算稱得上是一家醫療企業。和佳醫療的設備主要集中在血管外微創治療,通俗一點就是可以通過局部高溫將腫瘤細胞殺死。

雖然聽起來很高端,但在臨床看來,腫瘤微創治療屬于新的醫療模式,要在醫院推廣并不容易。2008年,和佳的微創治療設備賣了155臺,銷售額不到7000萬元。

這個時期,為了快速打開市場,和佳醫療籌劃和醫院“共建”腫瘤綜合治療中心或者腫瘤學科中心,打包銷售自產的產品。事實上,不少醫療公司早期都這么干過,如愛爾眼科等,實質上就是通過公立醫院吸引患者,收費與醫院分成。

到2011年,和佳醫療上市,真正玩起了“融資租賃”的資本游戲,利用金融杠桿,撬動醫用工程、醫療信息化、醫療服務、醫療金融、醫院整體建設等業務。

從賣設備轉向醫療全領域,業務覆蓋面如此之廣,完全不聚焦,只因本質就是資本運作。

2010年前后,新一輪醫改方興未艾。趁著這股改革東風,各地醫療機構都在擴建基礎設施、提升診療能力。最關鍵的問題是:沒錢。

和佳醫療創始人郝鎮熙認為:縣級醫院存在建設需求,但地方財政資金缺乏,這中間就藏著業務機會。

為了提高業績,和佳醫療于2013年成立了融資租賃公司,對于采購意向明確、標的金額大、手里沒錢的客戶提供融資租賃服務。

雖然和佳醫療簽訂的合作協議不少,但這種業務模式需要大量墊付資金,且投資回收周期長。醫院約定分期還款期限一般為5-12年。

短債長還,這就要求租賃公司具備強大的融資能力。偏偏和佳醫療不屬于這一類公司,很容易就會被債務拖死。

頂著融資的巨大風險,和佳醫療還在不斷拓展業務線,自2013年開始相繼進入血液凈化設備、布局血液透析、醫療信息化以及康復領域;業務擴大到醫療設備及醫用工程、醫療信息化、醫療金融、醫療服務及專業咨詢服務等板塊。最關鍵的是,客戶主要是償債能力較弱的基層醫院,嚴重依賴和佳的資金鏈支撐。

2015年2月,國家衛計委發布的《大型醫院巡查工作方案(2015-2017年度)》,醫療領域掀起了反腐巨浪。為了推廣設備,和佳醫療實際上使用了大量違法手段。這一點,從2023年被抓的100多名院長身上就能窺見一二。

2015年醫療反腐啟動后,公司腫瘤微創治療設備的收入逐年下滑,從2.24億元下降至2017年的1.26億元,占整體營收的比例僅為11%。之后這一業務便不再單獨列出,而是合并在醫療設備及耗材的業務中。

和佳醫療業務范圍越來越廣,回籠資金卻越來越難。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大量醫療機構無法正常開展業務。

至此,和佳醫療的“金融杠桿游戲”徹底轉不動了。

兩家醫療機構在金融杠桿下都曾經風光無限,但拋開資本泡沫之后,只剩下黯然退市的結局。

本文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我們轉載此文出于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涉著作權事宜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