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醫療器械的良性發展離不開資本的支持。
A股市場在拓寬醫療器械企業融資渠道、促進資本形成、優化資源分配、分散市場風險等方面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A股市場上,醫療器械企業申報IPO的相關數據,也成為觀察行業狀態的重要窗口。
在2023年上半年,A股僅2家醫療器械企業完成IPO上市,但卻有7家企業終止進程。
A股醫械IPO數據堪稱“慘淡”,滲著涼意。不過,也潛藏著趨勢。
01
僅2家上市,醫械IPO或將創年度新低
今年上半年,A股醫療器械成功IPO的企業數量僅為2家,要與2022年的16家齊平,下半年的任務量巨大。如無意外,A股醫療器械企業IPO數量將達成“兩連降”。
-
2022年,A股市場上,成功IPO上市的醫療器械企業共16家,同比減少33.3%,其中破發7家,占比43.7%。 -
2023年上半年,A股市場上,成功IPO上市的醫療器械企業僅2家,即聚焦于手術動力裝置領域的重慶西山科技,以及聚焦在內鏡領域的杭州安杰思醫學科技,上市板塊均為科創板。
四川港通醫療的注冊已經生效,于7月13日發布《港通醫療: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網上搖號中簽結果公告》,上市在即。但即便加上四川港通醫療,數量依然偏低。
而且,雖然杭州安杰思與重慶西山科技成功上市,但兩家企業上市以來的股價走勢也不太美妙:
5月19日,杭州安杰思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發行價為125.8元,上市首日股價-1.19%。隨后股價就一直在發行價附近來回波動。

▲杭州安杰思股價走勢
6月6日,重慶西山科技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發行價為135.80元/股,募資約18億元。上市首日,重慶西山科技股價上漲+40.79%,市值超百億元。
不過此后,股價一路下行,截至7月12日收盤,股價已經跌至125.21元/股,低于發行價,市值也跌至67億元左右。

▲重慶西山科技股價走勢
當然,IPO的“涼意”也不僅僅體現在醫療器械行業。
好消息是,如果順利的話,有7家企業有望在下半年或者明年成功完成IPO。其中,
進度比較靠前的是已經提交注冊的2家企業,包括欲在科創板上市的手術機器人企業哈爾濱思哲睿,以及希望在創業板上市的口腔修復材料及口腔數字化設備提供商愛迪特。
-
已經通過上市委會議的醫療器械企業有5家,均欲在創業板上市。
另外,今年上半年發布的公告中,有11家申請IPO上市的醫械企業處于【已問詢】狀態,1家【已受理】。這12家醫械企業,都將成為沖刺IPO的種子選手。
12家企業中,9家選擇沖刺科創板,占比達到75%。
02
主動撤回成為新常態
在成功上市企業數量低迷的同時,終止IPO進程的醫療器械企業數量多達7家。
包括:
數字化彩超設備商飛依諾;
中國醫療影像“黃浦軍?!?strong>深圳安科;
骨科器械廠商愛得科技;
心血管介入企業垠藝生物;
靜脈治療醫用護理耗材企業知康生物;
內窺鏡器械企業天松醫療;
分子診斷及基因治療企業雅睿生物。
這些企業分處不同的細分領域。
7家終止企業中:
1家企業直接被監管否決。天松醫療因為“關于經銷商的經營情況、商業合理性未能按要求進行充分核查并排除合理懷疑,對經銷商是否存在代發行人承擔成本費用的核查及論證依據不足”等原因直接被北交所否決。
-
6家均為主動撤回,企業紛紛公告“因公司及其保薦人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根據相關規定,交易所決定終止其發行上市審核”。
近年來,終止和撤回IPO申請不是什么新鮮事。
根據證券日報在7月12日發布的數據,今年以來,130家企業(不分領域)終止首發上市申請,其中120家為主動撤回,占比超九成。業內認為對于大部分企業而言,主動撤回材料,終止IPO進程,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報告期業績大幅下滑,甚至虧損;
二是報表項目異常變動,不能合理說明原因;
三是未能回復審核中提出的問題;
四是未及時更新申報材料,導致財務資料過期三個月自動終止;
五是經營戰略及上市計劃調整;
六是合規性問題未解決,影響發行條件;
七是倉促申報,盡調工作做得不夠充分;
-
八是因上市計劃改變。
從主動撤回情況來看,醫療器械領域的6家均是擬上市企業被監管部門進行了問詢后作出的選擇。
從上市板塊來看,創業板成為A股撤單高發區,4家(過半數)撤單公司申報創業板。
事實上,在全面注冊制發布以來,密集撤單基本上成為IPO審核的新常態。更加嚴格的全過程監管,業績佳、申報材料經得起問詢才是IPO發審過關的硬道理。
除了7家終止IPO之外,在6月30日,3家醫療器械企業因為需要進行財報更新而【中止】IPO進程。這三家企業均擬上市科創板。
03
誰在逆勢爆發?
注冊制、兩票制、帶量采購、DRG支付等政策,推動國產醫療器械朝著高技術水平、高性價比方向不斷發展,加速實現國產替代,進而強化中國醫療器械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但究竟哪些領域是熱門賽道?哪些領域已經從風口上跌落?我們讓數據說話。
IVD企業上市風潮已過
畢馬威發布的《醫療器械行業IPO手冊》顯示,2020年-2022年6月30日,共有75家境內醫療器械企業在A股、港股或美股IPO上市。從行業分布來看,IVD行業上市企業最多,達30家。
到了2023年上半年,根據醫趨勢統計,更新上市動態的32家醫療器械企業中,僅3家與IVD板塊相關:
嘉興凱實生物:聚焦IVD以及生命科學儀器CDMO,目前已通過上市委會議。
深圳市愛康生物:聚焦體外診斷儀器及試劑,目前處于【已問詢】狀態。
-
蘇州雅睿生物:聚焦分子診斷及基因檢測,目前已經【終止】IPO申報進程。
顯然,由疫情需要所帶來的IVD上市潮已經成為過往。
植介入類(心血管/骨科/神經)爆發
更新上市動態的32家醫療器械企業中,8家屬于植介入類高值耗材(覆蓋心血管、骨科、神經介入等領域),占比1/4。
其中,5家目前處于【已問詢】階段,包括:
四川錦江電子:聚焦心臟電生理領域診斷和消融領域。
山東百多安:聚焦于將醫用材料改性技術應用于植介入醫療器械。
北京華脈泰科:聚焦于心血管領域覆膜支架。
艾柯醫療器械:聚焦于介入類創新醫療器械及相關通路類器械。
-
賽克賽斯:聚焦于植介入生物材料類醫療器械。
蘇州愛得科技:聚焦于骨科醫療器械,如創傷、脊柱等。
遼寧垠藝生物:聚焦于冠脈疾病的介入治療器械。
-
上海捍宇醫療:聚焦于結構性心臟病介入器械與電生理產品。
近年來我國植入介入醫療器械國產化替代的步伐正在不斷加快。一個普遍的觀點是,市場占有率超過50%就能被視為實現了國產替代。在此邏輯下,我國目前已實現國產替代的植入介入產品,包括冠脈支架、封堵器、主動脈介入等。
但在心臟起搏器、冠脈通路類、外周血管介入、神經介入、電生理器械等植入介入領域,仍被外資巨頭壟斷。借著國產替代的東風,聚焦于這些領域的企業或能更多地受到資本的青睞。
外科手術器械火熱尋求IPO
外科手術器械領域也是尋求IPO上市的熱門賽道,尤其是微創外科領域。
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微創手術滲透率從2016年的8.8%增長到14.2%;預計2022年將達15.8%,隨著醫保政策改革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未來選擇微創外科手術的中國患者將越來越多。這也進一步帶動了中國微創外科器械企業的發展。
2023年上半年,共有7家外科手術領域企業更新了IPO動態。
上半年里唯二完成IPO上市的兩家企業(聚焦于手術動力裝置的重慶西山科技,聚焦于內鏡微創診療器械的杭州安杰思)均屬于該領域。
其他5家企業均處于不同的階段:
江蘇風和醫療:聚焦于微創手術外科器械及耗材,如腔鏡吻合器等。目前處于【已受理】狀態。
北京天助暢運:以疝修補產品為代表的普通外科醫療器械。目前處于【通過上市委會議】階段。
哈爾濱思哲睿:聚焦于手術機器人。目前處于【提交注冊】階段。
杭州鍵嘉醫療:聚焦于骨科手術機器人。目前因為財報更新處于【中止】,更早之前處于【已問詢】狀態。
-
浙江天松醫療:聚焦于內窺鏡微創醫療器械。因為一些原因被監管否決。
科創板、創業板最受器械企業青睞
根據【擬上市地點】,上半年更新上市動態的32家醫療器械企業中:
16家企業的目標是科創板,占比50%。
12家企業的目標是創業板,占比37.5%。
-
2家目標北交所,1家目標滬主板,1家目標深主板。
也就是說,科創板和創業板受到大部分醫療器械企青睞。

7月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談到了醫療器械審評審批、醫療器械監管、創新醫療器械、醫療器械網售等行業關心議題。
會議指出:近年來,累計批準了創新醫療器械217個,僅今年上半年就有28個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通過這些年藥品、醫療器械產品的受理量、審批量,包括今年上半年的受理量和審評量,就能夠明顯看出我國的藥品醫療器械創新成果已經進入了爆發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