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甚至有網絡傳言稱,恒瑞醫藥在某地辦事處整體被端,電腦、文件被帶走。
對此,恒瑞醫藥方面緊急辟謠:經核實,公司及下屬分子公司,以及所有派駐機構目前沒有該情形。
總之,無論是醫藥上市公司、還是醫藥上市公司的股東,甚至醫藥上市公司的精神股東們,都人心惶惶,惴惴不安。
但是,透過紛繁蕪雜的各種暫時的亂相,審視這件事情的本質,這哪里是利空?簡直是天大的利好。
長期以來,帶金銷售已經是行業人所共知的弊病,從企業發展的角度,至少帶來了兩大弊病。
第一,本應該是依靠藥物真實療效競爭的醫藥行業,徹底演變成“帶金能力”的競爭。
投入天價的前期研發費用做創新藥,不如投入天價的銷售費用賣安慰劑,只要吃不死人,在銷售費用到位的前提下,每年就有海量的處方開出去。
大量的輔助用藥、療效不明的中成藥,動不動年銷售金額數十億,背后基本就是這么個邏輯。
這是行業多年積累的沉疴與弊端,已經到了不可能靠行業自身的力量來實現自我凈化,那么依靠自上而下的外部強勢力量來改變,幾乎是唯一的出路。
現在,這個改變的時刻,終于到了。
潛心研發的公司終將獲得應有的行業地位,以“帶金銷售”安身立命的公司終將被邊緣化乃至被淘汰。
簡直沒有比這更讓人舒心的行業利好了。
第二,帶金銷售,一直是企業的沉重負擔,是企業利潤的天敵。
僅僅從2022年的數據來看,A股有數據可查的366家生物醫藥類企業,共花去了2466億元的銷售費用,占整體收入的比重超過20%。
在強勢反腐之下,這個費用哪怕降低50%,也將給整個行業帶來超過1000億的額外凈利潤。
1000億是什么概念呢?相當于25個恒瑞醫藥一年的凈利潤。
如果說這都不是行業利好,還有什么能稱之為行業利好?
也有人擔心,強勢的反腐聲浪之下,會不會出現醫藥企業銷售端的萎縮?
短期來看,確實存在著這種可能性。
但是,一切舊的利益體系的粉碎,必將迎來新的利益體系的重建。
真正有臨床療效的藥物,可以低成本地完成銷售,獲得本該具有的臨床地位,純粹作為“利益工具”存在的劣質藥物被滌蕩一空,這是整個臨床藥物市場終將實現的目標。
因此,對于真正有競爭力的藥品,即使出現銷售端的動蕩,也必定是短期和暫時的,更健康和公平的競爭體系如果得以成功建立,銷售金額的飆升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你們究竟在怕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