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療市場苦銷售費用久矣

圖/pixabay
醫療反腐風暴下, 陸續有醫療公司實控人被查引發股價下挫。
2023年7月3日,醫療衛生信息化龍頭企業衛寧健康披露,公司實控人、董事長周煒因涉嫌行賄罪被立案調查及實施留置,當日公司股價跌停。7月31日,抗血清抗毒素領域的生物醫藥企業賽倫生物披露,公司實控人之一、董事長范志和涉嫌職務犯罪被實施留置并立案調查,當日股價跌11.53%。
8月8日,本周第二個交易日,醫療板塊小幅回暖,繼昨日跌去3.46%后,8月8日萬得醫療保健指數上漲0.37%。與7月31日開盤19105.48相比,8月8日收于17521.12。
即便小幅回暖,這依然是萬得醫療保健指數今年以來的低點。

截圖來自萬得醫療保健指數(886049)今年走勢情況
反腐行動,也讓醫療行業的銷售費用成為關注焦點。
《財經·大健康》以A股488家醫療企業為樣本,觀察到在2022年,這些企業總共花掉了3523億元的銷售費用。也就是說,A股醫療企業平均每家的年銷售費用約為7.2億元。
在這些醫療企業中,去年銷售費用超過10億元的公司共92家,也就是說,A股每6家醫療企業里,至少有1家的年銷售費用超10億元。
No.1
哪個行業最高?
92家銷售費用超過10億元的公司中,化學制藥32家,中藥25家,醫藥商業16家,生物制品8家,醫療器械、醫療服務各5家,醫美1家。
醫療企業的銷售費用,主要包括市場推廣費、業務招待費、差旅交通費等,以及支付給銷售團隊的薪酬。其中,企業開展學術推廣會議的開銷,包括醫院科室推廣會議費、醫生拜訪費,以及產品調研費用等,都算在內。
在藥企的審計報告中,有會計師認為,醫藥行業銷售費用是保證企業實現銷售目標的重要投入和保障。
按照產品的門類,醫療行業不同產品的銷售費用是有差異的。
具體情況是:

A股上市公司分行業來看,與化學制藥、器械、生物制品等行業相比,中藥行業的平均銷售費用最高。
銷售費用的意義在于撬動更多的收入。因此,需要觀察銷售費用與營業收入的比例,因為這個比例越高,說明銷售費用的使用效率越低,花了很多錢但創收卻很有限。
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超過100%的,有3家公司,都是A股科創板的創新藥企。因為營收太低,最低的一家企業年收入還不到3萬元,為了籌備商業化而花出去的銷售費用直接蓋過了年度營收,占比不具有參考性,所以剔除。
剔除后,A股醫療企業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平均值是22.2%。
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超過50%的A股醫療企業,一共有近40家。

談及銷售費用,一位器械公司從業者對《財經·大健康》直言,“可能藥品那邊會嚴重一點?!?/p>
銷售費用占營收比例最高的,是廣譽遠,2022年達到85.8%。
廣譽遠主要從事中藥產品及保健酒的生產與銷售。近五年來,廣譽遠的銷售費用占營收比例并不穩定,2018年是38.8%,此后連年上升,到2021年達到了91.6%。新冠疫情三年間,其每年均超過50%。
為改善運營質量,2022年,廣譽遠開展多種形式的推廣活動,持續加大營銷投入,終端動銷提升,但使得全年銷售費用上漲到 8.54 億元,同比增加 0.71 億元,增幅 9.13%,但銷售費用率同比下降了5.75 個百分點。
通過終端動銷解決渠道的存貨問題,保證“廠家—商家—終端”貨物的流向、流量和流速問題。2022年是山西國資接手廣譽遠后完整運行的第一個年度,組織架構和部分員工調整重組。這一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95 億元,較去年上漲16.44%,利潤方面則虧損。
銷售費用占營收比例超過80%的醫療企業一共3家,緊跟在廣譽遠之后的,是未名醫藥、靈康藥業。
未名醫藥,主營干擾素、神經生長因子、生物醫藥 CRO/CDMO、疫苗和醫藥中間體等。近五年來,銷售費用占營收比例始終很高,最低是2018年,59.4%;最高在2020年,達到103.4%。關于原因,未名醫藥對《財經·大健康》表示,目前處于半年報靜默期,不方便回應相關事項。
靈康藥業,主要做腸外營養藥、抗感染藥和消化系統藥。近五年來,每年的銷售費用占營收比例在57%到82%之間波動。
靈康藥業在2022年年報中選取了同行業5家上市公司作對比,這些公司的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最高不超過60%,而該公司已超80%。靈康藥業的解釋是,為應對藥品集中帶量采購招標模式下對市場的沖擊,公司采用了積極的營銷政策,加大宣傳廣度和深度,同時加強非集采產品的市場推廣,加大重點推廣品種醫院的開發力度等。
總體來看,在A股醫療行業,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超過50%的,一共38家,幾乎全是藥企,其中僅有兩家是器械企業。這再次印證了藥企的銷售費用占比普遍高。
兩家器械企業里,一家的證券簡稱已變更為“和佳退”,7月終止上市并摘牌;另一家是科創板的器械企業天智航,骨科手術機器人屬于高端醫療器械,目前該公司的產品剛進入臨床手術,處于起步期,也就是要向終端鋪貨了,為加大市場投入及營銷團隊建設,銷售費用增加,公司未實現盈利。
No.2
跟藥企比,器械行業相對低
從A股上市公司來看,器械行業的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整體低于醫藥行業。
為了觀察器械行業的情況,《財經·大健康》列出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超過30%的公司。

其中,大博醫療,主營醫用高值耗材,比如骨科創傷類植入耗材、脊柱類植入耗材、關節類植入耗材、運動醫學及神經外科類植入耗材、微創外科類耗材、口腔種植類植入耗材等。
近五年來,大博醫療的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逐漸上升。2018年,占比是15.7%,隨后三年處于30%的水平,到2022年達到46.2%。
公司有超過700名銷售人員和業務支持人員。銷售部負責招商及經銷商的維護,市場部負責培訓及技術推廣等學術支持,訂單管理部負責日常訂貨及定期對客戶進行回訪,綜合事務部參與經銷商管理并負責市場投標。
三友醫療,主營醫用骨科植入物和超聲動力設備及耗材,產品為脊柱類和創傷類植入物、椎體成形類耗材、超聲骨刀及超聲止血刀等。這家公司近五年來,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非常穩定,在45%到50%之間。
該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財經·大健康》,這個費用占比是差不多的,跟同行業相比沒有什么異常。
愛朋醫療的主要產品是微電腦注藥泵,用于手術后的鎮痛、無痛分娩,以及鼻腔護理使用的海水噴霧器,睡眠領域的止鼾器。這家公司前四年的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維持在20%多的水平,到了2022年上漲,超過40%。
部分企業近年來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較高,與其調整了經銷模式有關。
2017年“兩票制”實施,要求生產企業到流通企業開一次發票,流通企業到醫療機構開一次發票,一共只能開兩次發票。目的在于壓縮流通環節,降低虛高藥價,打擊“過票洗錢”行為。
在“兩票制”實施后,為了表面上滿足要求,不少藥械企業轉而采取“高開”的做法,即高價開出藥品的出廠價,然后通過CSO(制藥公司的藥品營銷外包)等方式,將高開的部分費用返利給經銷商或中間渠道商。
有器械行業從業者表示,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近年來較高,或與“高開”有關。
No.3
醫療龍頭企業
銷售費用占比高于其他行業
大公司情況如何?
截至2023年8月4日收盤,醫療領域市值前十公司,平均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是17%。

這個水平跟其他行業比高不高?《財經·大健康》選取了幾個行業,既有紡織服飾、食品飲料這類產品需要對外銷售的行業,也有汽車、建筑材料、基礎化工等覆蓋上中下游產業鏈的行業。
每個行業,同樣以市值前十的龍頭公司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取平均值。在這些龍頭企業里,醫療行業仍然是最高的。

據不完全統計,8月以來短短數日之內,至少有10場即將舉辦的醫藥行業學術會議、論壇等宣布延期。此外,還有部分學習班、培訓班也宣布延期舉辦。
中國醫療市場苦銷售費用久矣,要降低此費用,依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