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藥械圈外資和國產的市場較量風起云涌,天平兩端正在發生變化。
2022年起,國家到地方都在設備、耗材、藥品三大板塊對國產企業給予前所未有的支持。
在部分招標采購中,同等參數如有國產,選國產;同等價格時,選國產。購買進口設備則需要闡述購買的必要性,進行進口產品論證。
外資企業對新的環境正在迅速作出調整。據觀察,大部分外資企業內部都做了相應的戰略對策。小的方面:加強合理引導客戶去進行進口論證,挖掘銷售大額訂單和跟單的能力,渠道商的重新調整布局等;大的方面:布局國內開廠或和國內代加工工廠合作,以最快速度給產品注冊證一個“國”字號馬甲。
這場份額之爭,注定是各自拿出所有籌碼的背水一戰。
除政策扶持外,國產企業的利好還有兩個方面,第一是產品迭代速度快。不同于外企冗長的流程,國產企業一旦接收到臨床需求或是競品變化,公司內部判斷應該對產品進行升級,市場部就會向研發發起變更需求,如果不影響注冊證的話,到投產的整個過程慢則三個月快則一年,速度相當之快。而對于外資企業,如果中國單方面發起產品變更需求,由國外總部反復進行論證和驗證,三五年是正常事。
第二是利潤空間。國產產品研發成本相對較低,尤其是醫療設備。另外,基于對本土運營的熟悉,與外資相比,工廠建設、人工保障等支出要劃算很多。這也是國產產品性價比更高的原因。
同時,國產企業有很多短板要補齊,主要集中在企業流程建立上。即使是發展較好的頭部國產器械公司,整個公司運營流程尚需聘請有外資運營經驗的人才,處在模仿外資組織架構的階段。例如在設備維修、臨床培訓,臨床學術等環節,如果缺少長期的投資與保障,很容易在關鍵節點出現問題。
在如今的中國醫療市場,外資尚站在天平翹起的那一端,因為在大部分重型設備的細分領域,如大型診斷設備、血液透析設備、外科切割止血設備等都占據大于50%的份額,也包括很多的高值耗材。但在某些低值設備和耗材細分領域,如監護儀、冠脈支架、骨科耗材、輸液器、護創材料等,卻已經都被國產產品線盤踞。
結合眼下的國情和政策導向,高值設備領域也會再走低值設備的路線,國產企業在不斷成熟中獲取更多市場份額,這也符合中國整個大市場經濟發展趨勢。
這個分水嶺不會停留在50%,國產替代進程會不斷加速。但基于多年的學術根基、產品研發力和企業內部的運營優勢,同時國內醫療市場也需要一個百花齊放、內外資交流的良性競爭狀態,外企的投資和發展也不會下降過多,會下調到一個相對合理的份額數值,筆者分析,未來的市場份額很可能在20%-40%之間。
綜合來說,國產企業的普遍短板在于“Me too”和”Fast follow”產品居多,科研后繼力量薄弱。而科研和學術,是需要一個長周期進行持續投入的。
最終的較量仍然是企業的技術和管理內核決定,而中國的醫療市場發展水平也會在這場較量中繼續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