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申報歷史罕見:7月主板、科創板及創業板零受理
來源: 證券市場周刊
2023年08月17日 16:10
隨著全面注冊制改革的穩步推進,監管對中介機構“看門人”的責任壓實日趨嚴格。在此背景下,2023年7月,主板IPO受理企業數量及過會率明顯低于上年同期,撤回數量明顯增加,新股上市企業數量歸零。
2023年上半年,IPO新增申報企業數量為388家,其中6月為申報高峰期,申報企業數量達到246家,相當于上半年新增申報企業數量的六成以上。
但進入7月份,IPO申報驟然變冷,申報企業數量銳減,主板、科創板及創業板均出現了罕見的零受理,北交所也僅受理1家。
2023年7月,有25家企業上會審核,比上年同期減少24家。其中,北交所4家,與上年同期持平;深市主板3家,為上年同期的一半;創業板6家,僅為上年同期的五分之一;滬市主板10家,比上年同期增加7家;科創板2家,為上年同期的三分之一。
顯然,2023年7月,創業板和科創板的上會企業數量降幅較大,主板則稍有增加。
與此同時,上會企業的過會率也有所下滑。2023年7月,上會企業的過會率為88%,比上年同期下滑近8個百分點。
2023年7月,有2家公司沒有通過會議審核,分別是創業板的北京諾康達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滬市主板的鼎鎂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鼎鎂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因此成為全面注冊制下首家上會被否的主板申報企業。
相比之下,2022年7月則僅有1家公司沒有通過交易所上市委的會議審核——創業板的萬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此外,2023年7月,因主動申請撤回而終止審核的IPO申報企業數量達到20家,比上年同期增加3家。
數據顯示,2023年7月,創業板申報企業撤回數量為5家,比上年同期減少8家,科創板撤回4家,與上年同期持平。
2023年7月,申報企業撤回數量增加主要是因為深市主板和滬市主板分別撤回7家和4家。這是主板從核準制轉向注冊制的主要審核變化之一。主板注冊制落地已滿4個月,主板撤回企業數量逐步增加,從5月的1家,到6月的7家,再到7月的11家。
隨著全面注冊制改革的穩步推進,監管對中介機構“看門人”的責任壓實日趨嚴格。在此背景下,IPO擬申報企業的謹慎申報或成為企業申報數量減少、撤回數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2023年7月,京滬深3家交易所新股發行上市企業數量為37家,比上年同期增加3家。其中,北交所6家,與上年同期持平,創業板21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2家,科創板10家,比上年同期減少1家。創業板表現突出。
2023年7月,深市主板和滬市主板均沒有新股發行上市企業進場,尤其是滬市主板,6月和7月已連續兩個月沒有新股發行上市企業入場了。但2022年7月,深市主板和滬市主板均有4家新股發行上市企業入場。
從募資總額來看,2023年7月,新股發行上市企業的募資總額為381億元,比上年同期下滑1.11%。
數據顯示,2023年7月,新股發行上市企業募資總額出現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北交所、創業板及科創板新股發行上市企業的平均募資額均出現兩位數下滑。
2023年7月,北交所新股發行上市企業的平均募資額為1.59億元,比上年同期下滑29.47%;創業板平均募資額為9.73億元,比上年同期下滑18.79%;科創板平均募資額為16.73億元,比上年同期下滑10.65%。但在創業板新股發行上市公司數量的大幅增加的助力下,募資總額僅出現小幅下滑。
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主板新股發行上市企業數量的歸零,2022年7月,滬深兩市主板新股發行上市企業募資總額曾超58億元。
集干貨與才華于一身的運營平臺
快點掃描上方二維碼關注吧!
本文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我們轉載此文出于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涉著作權事宜請聯系刪除。